【即時頭條】闖過大風大浪而不倒的Facebook褻瀆使用者資訊
對Facebook Inc.來說,這陣子簡直就是屋漏偏逢連夜雨,危機一個接一個。眼下的問題是,2016年美國大選後Facebook經歷的一系列風波中的最新一個會不會令它的聲譽永久受損,危害到它的商業前景,並引發一系列監管制約。
投資者似乎認定答案是肯定的。在有報道稱其使用者資料被濫用、而該公司對此無動於衷後, Facebook的市值在短短一天半的交易中就蒸發了500億美元。彭博的資料顯示,3月19日的6.8%跌幅是該股自2014年以來的最大百分比跌幅。
恐慌指標
隨著新一輪醜聞開始發酵,本週Facebook的市值已蒸發了500億美元
在Facebook因其在2016年美國大選和英國脫歐中所扮角色而成為眾矢之的以來,這可能是投資者第一次真正暴露出他們內心的恐慌。不錯,市場的走勢可以逆轉,但給外界的感覺是,投資者似乎認定,這一次Facebook難以全身而退。
隨著新一輪醜聞開始發酵,本週Facebook的市值已蒸發了500億美元
在Facebook因其在2016年美國大選和英國脫歐中所扮角色而成為眾矢之的以來,這可能是投資者第一次真正暴露出他們內心的恐慌。不錯,市場的走勢可以逆轉,但給外界的感覺是,投資者似乎認定,這一次Facebook難以全身而退。
本輪風波的怪異之處在於,Facebook遇到的麻煩並非「老革命遇到新問題」,更多是其以往所作所為的後遺症發作。神祕兮兮的Cambridge Analytica公司對Facebook使用者資訊的濫用是該公司放任外部人士接觸其部分使用者的資訊、以及這些使用者親朋好友的資訊這一姑息政策的結果。
研究人員、新聞機構等早就對Facebook早期在資料採集上那種「西部狂野」的做法發出大聲警告。但那是多年之前,那時候外界對Facebook和其他高科技公司的看法還完全不同。如今,無論是政界、監管當局、媒體記者還是競爭對手都目不轉睛地盯著Facebook的一舉一動,而且很願意把它的行動和動機往壞處裡想。
這是好事。也許事態的發展有些過分,人人都想對Facebook的失誤抓住不放、大肆宣揚,甚至站在小人的立場上重新看待該公司的發展史。即便如此,這總好過對該公司將自身利益置於使用者和所有人的利益之上的做法視而不見。
現在的問題是,Facebook眼下所面對的這種失信狀況會持續多久。該公司會不會因為失去外界的信任、廣告客戶的四散逃離或者新的監管壓力而一蹶不振。我這會兒還不知道答案。
我想起2013年斯諾登(Edward Snowden)洩密事件後監管當局對包括Facebook在內的高科技公司那種無所不及的監控。對於掌握在屈指可數幾家高科技公司和電訊公司手中的浩瀚資訊來說,當時的情形簡直就是一場噩夢,這些資訊所能揭示出來的潛在資訊令美國情報機構如獲至寶。此次洩密事件暴露出了美國民眾對於那幾家公司的依賴遠比他們想象的要大得多,就是這幾家公司掌握著將你的哪些資訊分享給美國政府的生殺大權。
我曾以為,斯諾登事件會是社交媒體及其他公司靠個人資訊發財致富這種氾濫做法的終結。但事實並不是這樣。監管風向並無大的改變,針對科技公司的「多德—弗蘭克法」並沒有出臺。使用者對這些公司的信任沒有受到大的損傷,至少在美國如此。到頭來,當初看似身處命運轉折點的谷歌、Facebook等公司的命運並未出現大的改變。
改變了的是Facebook等高科技公司的規模、權勢及影響力都比2013年更加強大,成敗得失更加非同小可。外界對於Facebook在世界各地虛假資訊和仇恨散播過程中所扮演的角色也有了更高的警覺和更清醒的認識。雖然算不上很清楚,但對於Facebook掌握太多使用者資訊,而且對這些資訊不那麼負責的做法,公眾畢竟了解的更多了。
因此,對Facebook來說,這一次可能非比尋常。但話說回來,就這種雷聲大雨點小的情況,我們以前也不是沒見過。撰文/Shira Ovide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